一些有意思的观点

各种地方听到的观点想法,并不 100%正确、甚至是有偏见的,但是很有参考意义。

演讲

三种模板:

  1. 过去 + 现在 + 未来
  2. 感谢 + 初心 + 愿景
  3. 打破常识

几点注意:

  1. 演讲前不要过于在意听众的评价,担心自己讲得好不好。
  2. 演讲时不要过于在意听众,将自己准备的内容讲明白就完事了。

解决问题的思路

Refer: 如何用科学家的思维解决日常问题?

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

  1. 收集数据,分析问题所有可能的根本原因
    这一步的关键是要考虑所有的选项,不管它们看起来有多么无关紧要。
  2. 想办法将所有点连起来,并要善于做类比

如何选择一个行业

如何选择一个行业是很多技术人员容易忽略的问题,很多人跳槽时最多考虑的是工资、技术栈、技术水平、技术氛围。

就我本人来说,之前确实就是这样。

但是大部分公司研究技术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技术本身的变现,而是通过技术来转换成产品而变现,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是铺展业务的工具。

行业未来空间、天花板

  1. 业务是否可以永续经营
  2. 目标用户群体规模
  3. 业务是否是刚需且中高频
  4. 产业的互联网化程度
    关联传统行业转型程度,有无独角兽。

公司观

战略+战术
战略(大方向)
战术(组织能力) = 员工思维+员工能力+员工行为

深度思考

思想误区

  1. 收集资料不是思考
    收集资料:阅读、听课、看文章,这些行为本质上,都仅仅是一种 收集
    知识(Knowledge):把这些资料,组织、整合起来,再从中进行归纳、解读、对比,得出你自己的观点和结论。
    智慧(Wisdom):把这部分知识,再进行延伸、迁移、标准化,转移到新的问题、新的领域上,内化为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。
  2. 分类和标签不是思考
    分类只是一种结果,不是原因,比如一个人的专业是计算机相关的,但是他并不一定会修电脑,只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脑都比较熟悉、所以会修电脑的概率会比较高。
  3. 启发式不是思考
    启发式其实就是我们凭经验做出的一些判断,或者简称为直觉。
    启发式往往只能得到一般解,不能得到最优解,比如很多启发式的最优化算法——蚁群、模拟退火等——大部分时候都很难得到最优解,其实看名字就可以看出来。
  4. 一般性归纳不是思考
    特别依赖某套框架,企图用这套框架来概括描述所有情况,这是一种非常偷懒的想法。

如何深度思考

  1. 多问“为什么”
    不能安于思想上的稳定,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。
  2. 审问“还有吗”
    可以尝试和其他概念、模型结合起来思考,让思考更全面。
  3. 质问“真的吗”
    质疑所有“确定”的东西。

钝感力

  1. 迅速忘却不快乐的事;
  2. 认定目标,即使失败也要挑战;
  3. 坦然面对流言蜚语;
  4. 对嫉妒和嘲讽常怀感激之情